在穿越大氣層過程中,神舟飛船返回艙和大氣層摩擦會產生兩千多度的高溫,足以融化地球上大部分的物質。之前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艙進行過展出,返回艙外部蜂窩狀的外殼涂料上有一面完全焦黑碳化,那就是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被灼燒的痕跡。如此大的差異,當我們知道了真相后,讓人不得不感慨太空飛行之旅真的充滿了驚險。其實,返回艙的外部經過了特殊的處理,比如說外部涂有一些燒蝕材料、隔熱材料,就算外部的溫度高達上千攝氏度,但是不會把返回艙燒壞,返回艙的內部溫度很舒適,不會威脅到航天員的安全,也不會影響到火星車的正常運行。
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(qū)域成功著陸。 (新華社記者 彭源/圖)
據了解,神舟返回艙通過黑障區(qū)時,高溫灼燒時間超過6分鐘,綜合熱量達到每平方米12萬千焦,在數千攝氏度高溫下,若是普通材料,即便里三層,外三層,返加艙早就被燒穿了,所以必須使用超強隔熱材料。
神舟十二號的隔熱大頂是最耐高溫的部分 (圖片來源:央視網)
飛船返回艙的降溫主要通過三種方法:一是吸熱式防熱,在返回艙的某些部位,采用導熱性能好、熔點高和熱容量大的金屬吸熱材料來吸收大量的氣動熱量;二是輻射式防熱,用具有輻射性能的鈦合金及陶瓷等復合材料,將熱量輻射散發(fā)出去;三是燒蝕防熱,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溫加熱時表面部分材料融化、蒸發(fā)、升華或分解汽化帶走大量熱量的方法散熱。
在航空航天領域,隔熱防護的材料要求有很多,要耐高溫、強度高、同時還要重量輕。為了同時滿足這么多的要求,研制人員在防熱材料的選擇過程中進行了成百上千次的試驗,最終確定了蜂窩狀的防熱材料。艙體最外層的是蜂窩狀隔熱層,這一層是用特殊的玻璃纖維與有機合成樹脂復合而成的燒蝕材料,返回艙在返回地球進入大氣層的過程中與大氣層發(fā)生劇烈摩擦,從而產生幾千度的高溫,它便可以在高溫燒蝕過程中熔化升華,從而為艙體吸收并帶走大部分的熱量。不僅如此,在燒蝕材料熔化的過程中還會在飛船表面形成一個高溫輻射散熱層,使熱量向外輻射,防止熱量傳遞到艙體內。內層材料是高反光耐高溫金屬層,它可以通過熱輻射原理進一步輻射掉大部分熱量,保證航天員在艙內的安全與舒適。
“神舟五號”返回艙燒蝕底碎片(中國國家博物館藏)
經歷高溫,燒蝕涂料燒掉之后留下的黑色痕跡 (圖片來源:央視截圖)
當然,為了進一步增強隔熱材料的隔熱能力,在高溫之下,返回艙蜂窩狀結構外表面增加另一層散熱材料,直接從固態(tài)升華成的氣態(tài),此過程吸收了大量熱量,剩余熱量通過蜂窩狀結構分解。有了這層散熱材料,即便是經歷3000攝氏度高溫灼燒,艙內也會溫暖如春,保證在25℃左右,不過該材料在分解過程中會留下黑色的痕跡。
除了使用多種復合抗燒蝕和絕熱材料構成的防御架構,宇宙飛船里面還有著一套熱防護系統(tǒng),那就是飛船空調管道里面的殘余冷卻劑;通過冷卻劑蒸發(fā)并從單向閥排出飛船返回艙的方式,這套系統(tǒng)能夠讓返回艙內部的溫度變得適宜。所以,宇宙飛船返回艙的熱防護結構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體系工程,而并不是使用單一設計單一材料就能夠完成的,也就是這好幾套設備共同發(fā)揮作用的前提下,飛船的返回艙才能在穿越地球稠密大氣層,并進行劇烈減速的前提下,確保自己的核心區(qū)溫度依舊處于人類適宜水平當中。
聲明:資料來源于網絡公開資料整理。本文圖文無商用,僅用于科普知識公益?zhèn)鞑?,如有侵權請?lián)系刪除。